Search

#偽善社會下的孩子

諷刺的是,那孩子不是出於歹念而行惡,而是出於瞧不起大人的虛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偽善社會下的孩子

諷刺的是,那孩子不是出於歹念而行惡,而是出於瞧不起大人的虛偽而行惡。

不同於知名連續劇《隱密的角落》的改編,原著《壞小孩》更黑暗些,這故事令人悚然的部分是,其實裡面根本沒有真正成熟的大人,愈讀就愈發現,他們骨子裡都是被餵飽了慾望的「壞小孩」。

《壞小孩》中的三個孩子是仿效著大人的遊戲規則,且玩得更好,故事的軸心點是小孩對於偽善的洞悉與輕蔑,這點讓劇跟小說都紅了。其中小男孩朱朝陽的黑化,應了我們聽過的一句俗話:「如學會了一個把戲,不繼續玩下去多可惜。」

東方社會的偽善文化行之有年,加上亞洲國家在這個世紀經濟地位上的翻身,讓大人們更發熱般追求一種馬克思韋伯所說的「工具型理性」。將理性等同於績效,拋去事情本身的真正價值與追求。這樣的人,你在政壇與公眾人物身上並不難發現。

這本書反映了中國快速進步後,人心的價值扭曲。當在發達與落魄只有一線之隔時,對人心的挑戰就很大了。犯案的張東升擺脫不了他農家出身的階敗、幫忙探案的嚴良自戀於他的知青高度、朱朝陽的父親忙於投機、他新娶的太太與女兒則驕傲著自己可以成為男性階級的炫富資本。

小說中最悚然的部分是,判案的嚴良與朱朝陽同樣都有一種缺乏同理的知青傲慢,他們在意的點都是那句:「啊~好想成為全新的人啊。」有如張愛玲筆下的振保,自認醒來又可以變成一個好人。只有對錯沒有善惡。

形象是如今的唯一顯學,在充斥假消息與快速成功的氣氛中,善惡更像是穿穿脫脫的道具服…

https://okapi.books.com.tw/article/13721?loc=new_002


Tags:

About author
朋友說 載體萬變 載道恆常 相信這個信念的人 就一直寫下去吧
View all posts